中国学者首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获评cms最高成就奖 —中国教育在线-kok登录

中国教育在线
热门服务
教育资讯

合作电话:186 1028 4700

合作邮箱:bianji@eol.cn

官方微博:@中国教育在线

官方微信id:eoleoleol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学者首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获评cms最高成就奖
2025-08-15 09:47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作者:
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近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第18届国际黏土大会(international clay conference,icc)上,黏土矿物学会(the clay minerals society, cms)最高成就奖(marilyn and sturges w. bailey distinguished member award)正式授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董海良教授,以表彰其在矿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荣获此项最高荣誉


大会上,董海良受邀作题为“clay mineral-microbe interac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主题报告

  黏土矿物学会成立于1952年,是一个致力于粘土矿物学(广义范畴)、地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组织。the marilyn and sturges w. bailey award 是黏土矿物学会授予的最高荣誉(the highest award),以表彰在黏土矿物学领域具有卓越科学成就的个人,评选标准是杰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及其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该奖项自1968年设立以来,全球有47位获奖者。董海良曾于2008年荣获cms中年科学家成就奖(jackson award),该奖项每年全球仅颁发一位。

  董海良本科与硕士阶段分别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他曾为美国迈阿密大学终身教授(获杰出成就奖),担任美国基金委地球生物学-低温地球化学学科主任,促进了中美科学家的交流,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2017年,董海良发起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至今,同时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地表与生物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第九届环境矿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董海良在国内建立地质微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后长期参与国家地质微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相关学科发展和建设,发表了系列创新成果、培育大批领域相关人才,推动了我国在地球系统科学交叉领域的发展。他首次将 40ar-39ar法应用于黏土矿物定年,开辟了利用黏土矿物记录地质过程时间信息的新途径(science, epsl, gca等);提出并验证了微生物铁氧化还原反应在黏土矿物相变过程中的关键角色,颠覆了伊利石生成必须依赖高温高压的传统观点(science, geology, gca等);创新性提出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在地球表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环境演化、污染环境治理、资源回收及医学领域中的关键作用和应用潜力(nree, nc, nrm, sa, nsr等);发现了目前已知地球陆地环境最深微生物群落的存在(ng, geobiology等),探索了高原盐湖、陆地热泉、沙漠等极端地质环境微生物生存机制及元素循环过程(isme j, aem, em等),为极端生物资源开发和地外生命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董海良目前还担任地球化学领域权威杂志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唯一主编,mlife、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地学前缘》等期刊副主编,曾担任chemical geology和geo-bio interfaces期刊共同主编。入选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和欧洲地球化学协会会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荣获国际粘土矿物学会jackson中青年科学家奖和bailey最高科学成就奖、国际矿物学会杰出成就奖(medal of excellence)、美国地质学会arthur l. day medal奖。2015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science、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geology、gca、est、epsl、grl、isme j等刊物发表国际sci论文360余篇,总引超过24000次,h-指数82 (google scholar)。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kok登录的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kok登录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2025-04-21 17:32
2024-07-26 11:40
2024-04-25 17:21
2024-04-07 10:51
网站地图